黃教授—翻轉經典,再造中醫

教授以“翻轉經典—再造中醫” 為題,當首次聴到時,心想如何翻轉經典?歷代都是這樣教,如何翻轉!

 

他將中醫過去的忽略,粗疏、誤會全都糾正過來。當第一堂完結時已感覺翻轉的威力龐大。對於“五味入五臟”的解釋已經消除一些疑問。我雖不是中醫,但有着濃厚的興趣;在坊間也學習中醫知識。

 

黃教授的第一堂“五行,五味,五臟”,在介紹會上已經有十分吸引的推介。但當一看課本,已經和外面所教的不同。不是硬幫繃繃的解說不同,而是有根據,有解釋,引用古書。還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。如吃苦後怎會笑?但苦味入心又何解釋?現在的五味在藥用方面又是否有錯?

 

黃教授引用《呂氏春秋》和《禮記・月令》早有記載五行配五臟,都屬於解剖部位及形態意義。這都是屬古文經學。但《黃帝內經》用今文經學的配對,這是醫療實踐的結果。以五臟功能特性與五行特性相類比。以“類同則比”的原則推演而來。《呂氏春秋》完成於秦王政六年(公元前241年),而《黃帝內經》估計成書晚於公元前168年(有幾種說法)。棄古文經學而取今文經學是《黃帝內經》用於醫學。
雖然《黃帝內經》素問內的宣明篇有云:“五味所入:酸入肝,辛入肝、苦入心、咸入腎、甘入脾,是謂五入”,但這“五入”是治病還是助臟助運行則無言明。祗是我沒仔細去分析。

 

虛者補其母,實者瀉其子,是一個基本醫療原則。但在五味配對五臟有出錯,則没有達到醫療效果,甚至出現反效果。而從五味的分析再行配對五臟則另有一翻見解。

 

現在一般“五行,五味,五臟”一般的知識

五行
五臟

肝(膽)

心(小腸) 脾(胃) 肺(大腸) 腎(膀胱)
五味

 

未修正的五味是剋制,不是幫助其臟腑,如

 

經教修正後的正確“五行,五味,五臟”配對

五行
五臟
五味

 

 

這真是非一般的修正,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修正。當用教授的修正配對後,發覺解釋是自然不過,不會牽強,不會做作。我將正確配對後以簡單的理解記著:

 

但這非機械地看待,並非一成不變,如黄柏味苦、性寒,作用是瀉腎火而不是瀉心火。


中醫博大精深,用藥學問亦非朝夕可得。經筋不單是手法看似簡單,從外觀診斷亦要下一番苦工不可,內裹亦不少學問。經筋以手法為主,經筋走表,從手指起端,腳趾起端沿經脈外面走;經脈在皮肉下連接臟腑走,外面就是經筋。所以經脈與經筋有著表裏關系。手法是外面的按、壓、推;飲藥是在裹面(臟腑)發揮作用。在外為陽,在裏為陰,手法和飲藥對治療疾病都是一陰一陽的表現。治病本治陰陽,現手法加上藥就可達到治陰陽的效果。

 

希望各位同學努力學習,發揚中醫本來的威力,不要辜負黃教授努力的研究成果!

 

學生 江培僑